2025/08/18 21:54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最常见于双手,也可累及头部、声音或下肢。尽管其患病率较高,但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共识倾向于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复杂的、具有显著遗传倾向的疾病,可能由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但具体的致病机制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遗传因素在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半数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外显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研究者已定位了多个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染色体区域(如ETM1, ETM2, ETM3, ETM4等),并识别出一些潜在的风险基因(如LINGO1、SLC1A2、STK32B、PPARGC1A、CTNNA3等)。这些基因大多涉及神经发育、神经兴奋性调节、谷氨酸能信号传导以及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功能,提示了关键的生物学通路。已发现的基因变异只能解释部分病例,且存在显著的遗传异质性,表明存在更多尚未被发现的遗传因素。
尽管遗传是主因,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但其具体影响和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且结论不一。一些研究提示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如β-卡波啉类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或者作为触发因素在遗传易感个体中诱发震颤。明确的、广泛认可的环境致病因子尚待确认。年龄是另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震颤的严重程度和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提示衰老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如神经元丢失、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参与其中。
在病理生理层面,研究强烈指向小脑-丘脑-皮质运动回路的功能障碍是特发性震颤的核心机制。神经影像学(如fMRI、PET)和尸检研究显示,患者小脑(特别是小脑皮层和深部核团)存在代谢和结构的异常,浦肯野细胞变性、轴突膨大(托蒂结节)和苔藓纤维出芽等现象被观察到。丘脑(尤其是腹中间核)和小脑之间的联系(齿状核-红核-丘脑束)也被认为异常活跃。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系统的功能减弱和谷氨酸能兴奋性传导的相对增强,导致神经网络的振荡活动异常,被认为是产生震颤的最终通路。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是多因素、多层次的。遗传易感性奠定了发病基础,尤其是影响小脑及相关神经回路功能的基因变异。环境因素可能作为触发或修饰因子在特定个体中起作用。最终的共同通路指向小脑-丘脑-皮质通路的振荡器功能障碍,涉及GABA能抑制减弱和神经兴奋性失衡。未来研究需要整合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环境暴露组学以及深入的神经生物学探索,以更全面地揭示这一常见疾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