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07:19
脱髓鞘性脊髓炎,如多发性硬化症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核心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的破坏性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导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免疫介导的炎症攻击少突胶质细胞,引发脱髓鞘事件,同时机体可能启动有限的修复机制,尝试通过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为新细胞来实现髓鞘再生。理论上,破坏与再生有可能同步进行,尤其在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例中,炎症的波动可能创造一种动态平衡,即部分区域脱髓鞘持续发生,而相邻区域则出现再髓鞘化尝试。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远逊于周围神经系统,少突胶质细胞的修复效率低下,常受限于胶质瘢痕形成和持续的炎症环境,使得同步过程不协调且缓慢,难以形成高度结构化的病理特征。
所谓“洋葱球”样结构,是指在病理切片中呈现的洋葱皮样分层排列,通常由反复脱髓鞘和再髓鞘事件驱动施万细胞增生而形成,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如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在脱髓鞘性脊髓炎中,这种特殊结构极为罕见,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缺乏施万细胞,且少突胶质细胞的再生反应不足以产生类似的层状增生。研究显示,多发性硬化症的慢性病灶可能出现胶质增生或“影子斑块”,但并非真正的洋葱球样;急性病变如播散性脑脊髓炎则以急性炎症和水肿为主,再生微弱。少数动物模型或极少数人类病例报告提示,在长期慢性炎症下,异常修复可能导致施万样细胞侵入或胶质细胞异常增殖,模拟出类洋葱球形态,但这是例外而非规律,且与典型脊髓炎病理不符。
在脱髓鞘性脊髓炎中,髓鞘破坏与再生同步进行并形成“洋葱球”样结构是高度不可能的。这种模式主要局限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独特生物学限制了其发生,表现为再生不充分、胶质化主导的修复。临床观察和病理数据支持这一结论,强调治疗应聚焦于抑制炎症以促进更有效的再生,而非期待洋葱球样结构的出现作为修复标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