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3:10
药物副作用确实可能诱发或加重脑鸣(通常表现为耳鸣的一种形式)。许多药物具有耳毒性,即对听觉系统产生损害的能力,这种损害可能波及内耳毛细胞、听神经或相关的神经通路,最终导致耳鸣或脑鸣的出现。常见的耳毒性药物类别包括:某些抗生素(特别是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以及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化疗药物(如顺铂、卡铂)、大剂量的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某些抗疟药(如奎宁、氯喹),甚至部分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也可能是个体易感者的诱因。当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达到一定血药浓度或长期使用时,其潜在的耳毒性风险就会显现。
药物诱发脑鸣的机制复杂多样。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铂类化疗药主要损伤内耳的感觉毛细胞和/或螺旋神经节细胞,干扰了正常的听觉信号转换和传输,这种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由此产生的异常神经活动被大脑解读为持续的鸣响。大剂量水杨酸盐则被认为会改变耳蜗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或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直接作用于听觉神经系统引发耳鸣。袢利尿剂可能导致内耳电解质平衡紊乱,影响耳蜗电位。一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GABA),改变大脑听觉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使得大脑对听觉信号的解读出现异常,即使耳蜗本身未受直接损害,也可能“凭空”产生声音感知,即脑鸣。
药物性耳鸣或脑鸣的特点通常是双侧性、高音调(如嘶嘶声或铃声),其出现和严重程度与药物的剂量、疗程以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服用这些药物的人都会出现脑鸣,个体差异巨大。关键在于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甚至在停药后一段时间)新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耳胀满感或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评估是否与药物相关,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如降低剂量、更换药物或暂停使用)。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永久性听力损失和慢性脑鸣至关重要。了解所用药物潜在的耳毒性风险,并在治疗期间保持警惕,是防范药物诱发脑鸣的重要环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