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07:14
长期以来,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被认为是一种相对“良性”的功能性运动障碍,主要归因于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振荡异常。越来越多的临床病理学和神经影像学证据表明,ET具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特别是小脑浦肯野细胞的选择性丢失、小脑齿状核神经元变性以及路易小体/轴突球样体的出现。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研究者深入探索其潜在的病理机制,其中免疫炎症通路,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作为神经退行性变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否在ET中扮演角色已成为前沿热点。
多项针对ET患者小脑组织的尸检研究提供了初步支持。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ET患者小脑皮质,特别是浦肯野细胞层及邻近区域,存在显著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现象。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形态上呈现阿米巴样(反应态),并高表达活化标志物(如CD68, HLA-DR, Iba1)。更重要的是,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常聚集在变性或死亡的神经元周围,或浸润到含有异常蛋白聚集(如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结构周围,提示其激活与神经元损伤和病理蛋白沉积存在空间关联。小脑组织内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 IL-1β, IL-6)水平升高,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水平降低,进一步证实了局部存在持续的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ET神经退行性变的潜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活化的(尤其是M1型促炎状态)小胶质细胞会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活性氧簇(ROS)和一氧化氮(NO),这些物质可直接损伤神经元(尤其是对氧化应激敏感的浦肯野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干扰线粒体功能,破坏突触可塑性。持续的炎症信号可能损害血脑屏障完整性,允许外周炎症因子或免疫细胞进入中枢,形成恶性循环。小胶质细胞对异常蛋白聚集(如tau蛋白)的吞噬清除功能如果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这些病理蛋白的积累和扩散,加剧神经毒性。遗传学研究也发现,某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位点(如LRRK2基因的部分变异)可能与ET风险增加相关,为免疫机制提供了遗传学支持。
尽管证据日益增多,但免疫炎症机制在ET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和挑战。小胶质细胞活化是ET的初始病因,还是继发于神经元损伤的次级反应?其活化程度和表型在不同患者、不同病程阶段是否存在差异?外周炎症状态(如全身性疾病、感染)是否会触发或加剧ET的进展?目前的研究多基于死后组织或动物模型,缺乏在体(in vivo)动态监测ET患者脑内炎症活动的手段(如特异性PET示踪剂)来提供直接证据。将ET与其他具有类似病理特征(如小脑变性)但病因不同的疾病区分开也至关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更大规模的纵向临床病理关联研究以及开发有效的在体炎症成像技术。
现有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证据强烈提示,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是ET神经退行性变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旁观者。它可能通过直接神经毒性、促进病理蛋白聚集和扩散、破坏神经元微环境等多种途径推动疾病进展。深入阐明免疫炎症机制在ET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本质,也为开发针对免疫炎症通路的神经保护或疾病修饰疗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