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3:09
脊髓损伤后,睡眠障碍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超过半数的脊髓损伤患者报告存在睡眠困难。这种影响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源于损伤本身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生理和病理变化。脊髓作为连接大脑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信号高速公路,其损伤会直接干扰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通路,尤其是高位(颈椎)损伤,可能破坏脑干睡眠中枢与大脑皮层的正常沟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片段化(频繁醒来)、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白天过度嗜睡。
生理机制上,损伤阻断了上下行神经信号的传递,直接影响大脑对睡眠节律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关键因素。损伤平面以下的身体部分失去大脑的有效控制,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影响入睡)、血压波动(如夜间低血压)、膀胱功能障碍(需频繁起夜排尿)以及肠道问题,这些都直接干扰连续睡眠。高位脊髓损伤还可能损害控制呼吸的神经,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严重降低血氧水平,频繁打断睡眠周期,加剧白天疲劳。
脊髓损伤后常伴随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肌肉痉挛是睡眠的“大敌”。疼痛常在夜间加剧,使人难以找到舒适睡姿或保持睡眠。痉挛带来的肌肉僵直和抽动同样会惊醒患者。损伤带来的行动受限、社会参与减少、抑郁焦虑等心理压力,会显著影响情绪和放松能力,进一步扰乱睡眠。昼夜节律也可能因活动模式改变、光照暴露不足而失调,导致失眠或昼夜颠倒。
脊髓损伤通过多重途径——包括直接的神经通路中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呼吸障碍、慢性疼痛痉挛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深刻干扰患者的睡眠结构和质量。睡眠障碍不仅加剧疲劳感,影响康复进程和日常功能,长远来看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免疫力下降及情绪障碍恶化相关。认识并积极管理脊髓损伤后的睡眠问题,如通过疼痛控制、呼吸支持、行为疗法、优化睡眠环境乃至必要时药物干预,对于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