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10:25
RB1基因作为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突变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的核心机制,而“二次打击”假说提供了对这一过程的理论框架。根据该假说,肿瘤的形成需要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失活或突变:第一次打击可能涉及基因缺失、点突变或表观遗传沉默,第二次打击则通常发生在体细胞层面,如染色体丢失或额外突变。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RB1蛋白的正常功能是调控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生长;当两个等位基因均受损时,细胞失去控制,导致肿瘤发生。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什么肿瘤发展具有随机性,但其表现差异取决于遗传背景——遗传性病例中,患儿携带一个种系突变(即从父母遗传的第一次打击),而散发性病例则无此遗传基础,需在体细胞中独立发生两次打击。
在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中,双眼发病的差异源于种系突变的广泛存在和易感性。由于患儿从出生起就有一个RB1等位基因突变(第一次打击已存在),视网膜细胞仅需一个额外的体细胞突变(第二次打击)即可触发肿瘤。这种第二次打击可随机发生于双眼的多个视网膜前体细胞,因为种系突变影响全身细胞,包括双侧视网膜组织。结果,肿瘤在双眼同时或相继形成,概率较高,导致约90%的遗传性病例表现为双侧发病。遗传易感性增加了突变频率,如DNA修复缺陷可能加速第二次打击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双眼肿瘤的同步发展。
相比之下,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单眼发病差异归因于缺乏种系突变,需完全依赖体细胞层面的两次独立打击。患儿无遗传背景,因此第一个RB1等位基因突变必须在视网膜细胞中随机发生(第一次打击),随后同一细胞还需经历第二次打击(如缺失或点突变)。这种双重事件概率极低,且通常局限于单眼特定区域,因为两次打击在同一细胞发生的几率较小,难以扩散至对侧眼。统计显示,超过60%的散发病例仅影响单眼,且发病年龄较晚,反映了突变积累的随机性和局部性。总体而言,“二次打击”机制通过遗传负荷的差异,清晰阐释了双眼与单眼发病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