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13:16
长期以来,共济失调常被视为中风、多发性硬化、酒精中毒或维生素缺乏等后天疾病的后果。医学研究已明确揭示,遗传因素同样是导致共济失调的重要根源,甚至许多病例主要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这种由遗传缺陷引发的共济失调,被称为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种类繁多,具有明确的遗传模式和家族聚集倾向。共济失调绝非仅由后天因素所致,遗传性病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损害小脑及其连接通路,导致协调运动障碍,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笨拙、言语不清、眼球震颤等。其遗传模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最常见的显性遗传类型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目前已发现数十种SCA亚型,如SCA1、SCA2、SCA3等,由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导致,通常在成年后发病。而最常见的隐性遗传类型是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由FXN基因内含子区的GAA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常伴有心脏病、糖尿病等。还有诸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其它隐性遗传病也会导致共济失调。
与遗传性共济失调不同,后天获得性共济失调确实由环境因素或非遗传性疾病引发,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长期酗酒、某些药物中毒、严重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E、B12)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这些情况虽然常见,但其发病机制、病程进展和家族史特点通常与遗传性共济失调有显著区别。诊断时,医生必须仔细区分这两种可能性。
共济失调绝非单纯的后天疾病现象。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共济失调的发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起病或有家族史患者的根本病因。明确区分遗传性与后天性共济失调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预后判断、遗传咨询以及未来可能的靶向治疗都至关重要。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识别这些遗传病因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变了对这部分患者的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