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0:15
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特别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中晚期患者药物疗效减退或出现严重运动并发症时的重要治疗选择。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特定核团(如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的电极,发放可调节的电脉冲,干扰导致运动症状的异常神经活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DBS 本身并非治愈手段,但能有效调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帕金森病核心运动症状的控制上。对于药物疗效波动明显的患者,如出现“剂末现象”(药效持续时间缩短)或“异动症”(药物峰值时的不自主运动),DBS 通常能带来显著改善。研究显示,接受 DBS 治疗的患者,其运动症状(如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平均可减少 50%-70%,部分患者的震颤甚至能得到近乎完全的抑制。这使得患者每日处于良好运动状态的时间显著延长,日常活动能力增强,对左旋多巴等药物的依赖性降低,药物相关副作用也随之减少。
手术效果具有选择性。DBS 对帕金森病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药物引起的异动症效果最为显著和可靠。对于姿势平衡障碍(姿势不稳)、步态冻结、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中线症状”以及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减退、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嗅觉丧失等),改善效果则相对有限或不明显。手术的成功高度依赖于严格的患者筛选、精准的电极植入位置、术后精细的参数程控以及持续的药物治疗调整。通常,症状以震颤或药物相关异动为主、对左旋多巴仍有良好反应但波动明显、认知功能相对保留且无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从手术中获益最大。
总体而言,DBS 手术已被证实能在较长时间内(通常 5 年以上甚至更久)稳定改善符合适应症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减少运动波动和异动症,降低药物剂量。但它并非没有风险,手术本身存在出血、感染、硬件故障等并发症可能,术后也可能出现构音障碍、感觉异常等刺激相关副作用。是否手术需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详尽评估,权衡潜在获益与风险,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做出个体化决策。DBS 是帕金森病综合管理中的有力工具,但需要与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