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3:11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珍贵载体,其生宣与熟宣的细微差异常通过触觉来鉴别。生宣质地粗糙、吸水性强,纤维感明显;熟宣则经过加工,表面光滑、防渗性好。触摸时,健康的手指能敏锐捕捉到纹理的起伏、湿度变化和纤维的疏密,这些差异源于纸张制作工艺的不同,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效果。当脱髓鞘疾病介入时,这种精细的感知可能面临挑战。脱髓鞘如多发性硬化症会破坏神经纤维的髓鞘,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进而削弱触觉灵敏度,使人难以分辨纸张的微妙特征。
在神经层面,触觉依赖于皮肤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通过髓鞘保护的神经纤维快速传递到大脑。脱髓鞘病变使这个过程受阻,造成触觉迟钝或麻木。针对宣纸的触摸,健康个体能轻易区分生宣的粗粝感和熟宣的平滑度,但脱髓鞘患者可能只感受到模糊的“纸面”,无法感知纤维的细微凹凸或湿度梯度。例如,生宣边缘的干燥粗糙与熟宣的均匀光滑,在疾病影响下可能被误判为相似,因为神经无法编码这些差异信息,导致鉴别失误。
这种感知障碍不仅影响艺术实践,还突显了神经系统对日常感官的重要性。脱髓鞘患者可能通过视觉或经验补偿,但触觉的缺失会削弱对宣纸本质的理解。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可导致触觉阈值升高,细微差异如0.1毫米的纹理变化都无法察觉。在摸宣纸时,脱髓鞘确实可能让人摸不出纸质的细微差异,强调健康神经的不可或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