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3:19
冬季来临,寒意渐浓,许多患者常出现病情加重现象,如关节疼痛加剧、畏寒怕冷或疲劳乏力。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究竟是外部寒邪入侵导致经络凝滞,还是内部阳气不足造成体温失调?在中医理论中,寒邪指自然界寒冷之气,易侵入人体经络,阻碍气血运行;而阳气则代表身体的温煦功能,不足时无法抵御外寒。面对冬季症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者的机制和区别,以指导临床实践。
寒邪凝滞经络是常见病因,尤其在冬季风寒湿邪盛行时。寒邪从体表入侵,凝结于经络之中,导致气血不畅,引发局部疼痛、僵硬或麻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寒冷环境下常感关节肿胀刺痛,这源于寒邪阻塞经络,气血无法濡养筋骨。中医认为,寒性收引,易伤阳气,但本质是外邪致病,需以温经散寒之法治疗,如用艾灸或温热药物驱散寒邪,恢复气血流通。
阳气不足失温则源于内在虚损。阳气不足时,身体温煦功能减弱,无法维持正常体温,表现为畏寒喜暖、手足冰凉或腹泻清冷。这类患者多因久病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阳气亏耗,在冬季更易失温。例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伴免疫力下降,遇寒则症状恶化,这非单纯寒邪所致,而是阳气不固的体现。治疗需温补阳气,如服用附子、肉桂等药,增强机体抗寒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区分寒邪凝滞与阳气不足至关重要。寒邪致病多急性突发,症状局部且痛感明显;阳气不足则慢性迁延,全身性症状突出如精神萎靡。两者常相互影响:寒邪久留可耗伤阳气,而阳气虚又易招致寒邪。冬季病情加重需辨证施治,结合脉象舌诊,若寒象重则散寒通络,若阳虚显著则扶阳固本。综合调理,方能标本兼治。
患者冬季加重既可能是寒邪凝滞经络的直接结果,也可能是阳气不足失温的内在表现。关键在于辨明病因虚实,避免一概而论。通过中医的整体观,我们应倡导预防为主,冬季保暖避寒,辅以适当锻炼和食疗,如温补膳食增强阳气,或针灸疏通经络。如此,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