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21:25
脱髓鞘是指神经纤维外包裹的髓鞘结构遭到破坏的过程,常见于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过程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便是炎症因子水平的显著变化。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外周免疫细胞突破血脑屏障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或中枢内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这些因子如同“信号弹”,招募更多免疫细胞聚集,形成炎症环境,并直接或间接地对少突胶质细胞(负责生成和维持髓鞘)产生毒性作用。
关键的促炎因子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和白细胞介素-6 (IL-6) 能直接损伤少突胶质细胞或诱导其凋亡,削弱髓鞘的生成和修复能力。干扰素-γ (IFN-γ) 激活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强其吞噬髓鞘碎片的能力,但也加剧了炎症和组织损伤。白细胞介素-17 (IL-17) 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能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并协同其他因子攻击髓鞘。这些因子水平的升高与疾病的急性发作和病灶活动性密切相关。
持续的炎症因子风暴不仅直接破坏髓鞘,还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自我强化的炎症环路。活化的胶质细胞进一步释放更多促炎因子(如TNF-α, IL-1β)和活性氧、一氧化氮等毒性物质,扩大炎症范围,损伤轴突,并抑制内源性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和髓鞘再生能力。这种慢性炎症环境是导致脱髓鞘病变进展、神经功能累积性损害的关键病理基础。
与此机体也存在抗炎机制进行平衡。调节性T细胞 (Treg) 分泌的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 (IL-10) 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能抑制促炎反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在疾病状态下,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占据主导,是脱髓鞘持续发生和难以修复的重要原因。监测脑脊液或外周血中特定炎症因子谱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复发风险和对治疗的反应。
脱髓鞘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的因果关系。促炎因子的过度升高是驱动脱髓鞘发生和持续的核心引擎,而抗炎因子的相对不足则阻碍了修复进程。理解这一关系为开发靶向特定炎症通路(如抗TNF-α、抗IL-6受体、抗IL-17等生物制剂)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网络来保护髓鞘、减轻神经损伤并促进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