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21:14
桑黄,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其记载散见于中国历代多部重要的本草学、方剂学及地方性医药著作中。追溯其文字记录,可见其药用历史相当悠久。
在经典本草典籍方面,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被普遍认为是较早明确记载桑黄药性的著作,对其功效有所描述。宋代官修本草巨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引用前代文献时,也包含了桑黄的内容,使其知识得以传承。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无疑是记载桑黄最为详尽的里程碑式著作,该书在“寓木类”或相关菌类条目下(常与“桑耳”等并列或关联),不仅收录了前代论述,更详细描述了桑黄的形态特征(如“其黄熟陈白”)、生境(老桑树)、采收(“雨后采”)、炮制方法(“煅存性”)以及主要的药用价值,如止血、活血、止泻、治疗妇科疾病等,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综合性本草,桑黄也见于方剂学著作。如宋代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包含桑黄的复方,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等症,体现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清代名医张璐的《本经逢原》以及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对桑黄的药性和应用也有补充和发挥。
一些地方性药物志或医籍也可能提及桑黄的应用,尤其是在桑树种植和真菌利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虽然早期文献中“桑黄”之名可能涵盖或混淆了部分其他生长在桑树上的树舌类真菌,但核心指向药用桑黄(如现今所指的桑树桑黄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的记载,主要集中体现在上述重要的本草学著作里,尤以《本草纲目》的记载最为系统、全面和权威,是了解传统桑黄知识最重要的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