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07:38
每次踏进姥爷家的门槛,那种熟悉的压抑感就如影随形。姥爷坐在那张旧藤椅上,眉头紧锁,目光像冰冷的针,刺得我浑身不自在。他会勉强挤出一句“来了啊”,声音干涩得如同枯叶摩擦,随即扭过头去,盯着窗外的老槐树,仿佛我是闯入他宁静世界的噪音。我试着分享学校的趣事或新画的画作,他却只敷衍地“嗯”几声,手指不耐烦地敲打着扶手。那种沉默不是平静的休憩,而是无声的排斥,像一层厚厚的雾,将我们隔开。我能感觉到空气中的紧绷,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生怕多说一句就点燃他隐忍的怒火。回家路上,我总忍不住回想,是不是我太吵闹了,或是带错了礼物?但心底有个声音在低语:或许,他根本不喜欢我这个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打扰。
日子久了,这种模式成了习惯。我数不清有多少次,满怀期待地去探望,却换来姥爷的冷淡回应。他会避开我的视线,借口去后院浇花,或是直接回房休息,留下我在客厅里手足无措。记得去年生日,我特意带了他爱吃的糕点,他却只瞥了一眼,淡淡地说“放那儿吧”,便不再多言。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小时候太调皮,让他失望了?还是我的性格太内向,让他觉得无趣?但每次尝试亲近,都像在敲一堵冰冷的墙。渐渐地,我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姥爷的态度在无声地宣告:他不欢迎我。这种自知之明像一把钝刀,割得心口生疼——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出现只会加重他的不快,而那份亲情,或许从未像我想象的那样存在过。与其勉强维持表面的和谐,不如正视这份疏远。
于是,我决定以后少去姥爷家了。这不是逃避,而是出于自知之明的选择:既然我的拜访总让他不高兴,那我何必一次次去自讨没趣?少去,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我会在电话里问候,或让父母带去祝福,但不再轻易踏入那扇门。这个决定带着苦涩的清醒,像吞下一颗酸涩的果子,却让我不再活在期待的幻影里。姥爷的世界里,或许没有我的位置,而我该学会接受这个事实,转身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毕竟,爱不是强求来的,真正的自知之明,是懂得何时放手,让彼此都少些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