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07:40
2026年的中国楼市,大概率将延续并深化近年来的分化格局,彻底告别过去“普涨普跌”的周期律动。政策工具箱的精准调控将成为常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如磐石,但具体措施会更趋精细化、区域化。一方面,针对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尤其是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雄厚的都市圈核心区域,需求支撑相对稳固,房价在经历深度调整后有望企稳,甚至局部出现温和回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如规划中2025年占比达30%)将有效托底市场,缓解部分压力。这并非意味着整体市场的狂欢,而是结构性的稳定。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转型的深层影响将更加凸显。老龄化加速和年轻人口增长放缓,从根本上削弱了长期住房需求的增长动能。大量三四线城市及非核心都市圈外围区域,在缺乏产业和人口持续支撑的情况下,库存压力难以根本缓解,房价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以价换量”仍是主流。与此居民部门杠杆率已处于高位(超过60%),叠加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预期审慎,购买力和购房意愿的恢复将是一个缓慢而充满挑战的过程,投资性购房需求被极大抑制,市场回归居住本源的趋势不可逆转。
金融环境与市场信心将成为关键变量。利率政策虽仍有调整空间,但其对楼市的边际刺激效应预计递减。市场信心的重建,不仅依赖于政策面的稳定预期,更取决于宏观经济的整体复苏态势和居民对未来收入的确定性感知。房企端的风险出清虽在推进,但部分企业的流动性困局及项目交付问题,仍可能阶段性扰动区域市场情绪。
2026年的楼市图景注定是“冰火两重天”。一线及强二线核心区域可能步入“温水区”,交易量在低位企稳,价格窄幅波动;而广大非核心城市则可能在“以价换量”中艰难寻找新的平衡点。市场将更清晰地划分为“有真实居住价值支撑”和“过度依赖投资预期”的两大阵营。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自住需求将主导决策,区域和楼盘的选择比时机判断更为重要,楼市彻底进入一个强调居住属性、考验城市基本面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