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0:16
感染性脊髓炎是一种由病原体入侵引起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或特定暴露环境中,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该疾病的核心诱因是多种微生物感染,其中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类别,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能直接攻击脊髓前角细胞,引发急性弛缓性瘫痪;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常伴发热和脑炎症状;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则可能通过神经途径扩散至脊髓,造成局部炎症反应。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1)在热带地区高发,与慢性进行性脊髓病相关。
细菌性病原体在感染性脊髓炎中也占重要地位,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导致脊柱结核性脊髓炎,表现为椎体破坏和压迫症状;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在晚期梅毒阶段可能侵犯脊髓,引发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常伴游走性红斑和神经根炎;布鲁氏菌(Brucella)在接触受染动物后可引起布氏杆菌病相关脊髓炎。真菌感染相对少见但危险,隐球菌(Cryptococcus)和念珠菌(Candida)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易通过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肉芽肿性病变。
寄生虫感染同样不可忽视,如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在艾滋病患者中高发,可导致多灶性脊髓损伤;囊虫病(cysticercosis)由猪肉绦虫幼虫引起,脊髓受累时表现为压迫性症状。总体而言,感染性脊髓炎的病原体多样,诊断需结合病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如脑脊液PCR或培养),治疗以抗感染药物(如抗病毒剂或抗生素)为主,辅以支持疗法,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神经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