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13:20
耳毒性是指某些药物对听觉系统产生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耳鸣或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一现象在临床医学中备受关注,因为许多常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却潜藏着对耳蜗和前庭系统的损害风险。耳毒性机制通常涉及药物干扰内耳毛细胞功能或神经传导,其后果往往是永久性的,尤其在长期或高剂量使用下更为显著。识别具有明确耳毒性的药物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医生在处方时权衡利弊,并采取预防性监测措施,如定期听力测试,以减少相关并发症。
在众多药物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是耳毒性最明确的代表,它们常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但可导致双侧听力下降和眩晕,尤其当肾功能不全时风险倍增。铂类化疗药物如顺铂和卡铂在癌症治疗中广泛应用,却常引发高频听力损失,其毒性随累积剂量增加而加剧。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在高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引起暂时性耳聋,而水杨酸盐类药物如大剂量阿司匹林则与可逆性耳鸣相关。抗疟药如奎宁和氯喹也被证实有耳毒性风险,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或个体敏感者中。其他类别包括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尽管证据略弱,但仍需警惕。这些药物的耳毒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指南强调在应用时需严格监控听力变化。
为降低耳毒性风险,医疗实践中应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如年龄、遗传易感性和并存疾病,优化用药方案。例如,避免在肾功能障碍患者中使用氨基糖苷类,或改用替代药物。患者教育也至关重要,鼓励及时报告耳鸣或听力异常信号。明确耳毒性药物清单提醒我们,药物疗效与安全性需并行考虑,推动个性化医疗和预防策略的发展,以保护听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