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13:29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常伴随令人困扰的耳鸣或短暂的听力下降。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上呼吸道与中耳之间紧密的解剖连接和炎症的扩散效应。鼻腔、鼻咽部与中耳腔通过一条细长的管道——咽鼓管相连。咽鼓管在维持中耳压力平衡、引流分泌物及防止逆行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上呼吸道发生感染或过敏反应时,鼻咽部和咽鼓管开口处的黏膜会显著充血、肿胀,并产生大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
这种病理变化直接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肿胀的黏膜会部分或完全堵塞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如同关闭了中耳通往外界的“阀门”。结果,中耳腔内的空气逐渐被黏膜吸收,形成负压状态。负压使得富有弹性的鼓膜向内凹陷,限制了其正常振动;中耳腔内可能渗出液体(形成分泌性中耳炎)。鼓膜振动受限和积液的存在,如同在声音传递路径上设置了障碍物,直接削弱了声音传导的效率,导致患者感觉耳闷、听力下降(传导性听力损失)。
炎症本身也是关键因素。感染或过敏反应释放的炎性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和产生的分泌物,不仅造成局部肿胀和堵塞,还可能通过咽鼓管黏膜的连续性或淋巴、血液循环,间接影响邻近的内耳(耳蜗)功能。内耳毛细胞对缺血缺氧和炎症环境高度敏感,其功能短暂紊乱可引发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被大脑感知为耳鸣(常为高频嗡嗡声或嘶嘶声)。严重的鼻塞导致患者用力擤鼻时,可能将鼻咽部的感染性分泌物逆行压入中耳腔,进一步加剧中耳炎症和积液,加重听力障碍和耳鸣。
过敏性鼻炎有其特殊性。剧烈的、反复的喷嚏动作本身会产生强大的气压变化,冲击咽鼓管和中耳腔。更重要的是,过敏反应释放的组胺等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内耳血管和神经,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内耳微环境改变甚至内耳血管痉挛,导致内耳(感音神经性)功能短暂失调,表现为耳鸣或轻微的高频听力波动。
值得庆幸的是,这类感染或过敏诱发的耳鸣和听力下降通常是暂时的。随着上呼吸道炎症的消退、黏膜肿胀减轻、分泌物减少,咽鼓管功能逐步恢复,中耳负压或积液得以缓解,内耳的微环境改善,耳鸣和听力大多能在一至数周内恢复正常。若炎症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尤其是鼻窦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导致更持久的听力问题。积极治疗原发的上呼吸道疾病,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是缓解和预防此类耳部症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