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07:12
春困秋乏,当自然的节律与学业的节奏相遇,中小学是否该设立春秋假的讨论便悄然升温。这看似多出的假期,实则牵动着教育理念、家庭安排与社会运转的复杂神经。支持者视其为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拓展视野的良机。他们认为,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和天高云淡的秋季,让孩子暂时放下书本,走进田野、博物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缓解长期课堂学习的疲惫,更能以天地为课堂,获得书本之外鲜活的知识与生命体验,其价值远非简单的休息所能衡量。
理想丰满,现实却布满荆棘。最现实的阻力来自家长一方。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额外的假期谁来照看孩子?并非所有家庭都有祖辈可以依靠,或负担得起托管费用。骤然多出的假期,可能成为家长焦虑的来源,甚至迫使部分家长不得不请假或放弃工作,带来经济负担和职业发展的困扰。假期安排本身也极易引发争议。放几天?何时放?如何确保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相对公平?若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春秋假可能沦为形式,甚至被学科补习悄然侵占,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
春秋假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寻求平衡与智慧。它不应是教育负担的简单转移,而应是精心设计的成长契机。探索弹性放假制度,允许地方和学校结合地域特色、气候特点灵活安排;鼓励社区、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提供丰富的公益性假期活动,解决看护难题;更需明确假期内涵,引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避免其异化为“第三学期”。唯有在尊重教育规律、体恤家庭现实、凝聚社会合力的基础上,中小学春秋假才能从纸面走向实践,成为滋养学生心灵、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而非一道无解的新难题。教育的真谛,终究在于让生命在合适的时节里,得以舒展、探索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