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3:1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显著降低和骨骼微结构恶化,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多孔,从而大幅增加骨折风险。当骨骼失去密度时,其承重能力和抗冲击性急剧下降,即使是轻微跌倒或日常活动中的压力也可能引发骨折,尤其在髋部、脊椎和手腕等关键部位。这种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因为人体自然骨流失过程在老年期加速,骨骼无法有效修复微小损伤,使骨折成为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骨折风险增加的核心机制在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强度减弱,骨小梁稀疏化和皮质骨变薄减少了骨骼的韧性和弹性,使其在受力时容易发生脆性骨折。骨骼微结构的破坏降低了吸收冲击的能力,导致轻微外伤如滑倒就可能造成严重断裂。骨骼代谢失衡,如钙质流失加速,进一步削弱了骨骼的整体稳定性,延长了骨折后的愈合时间,增加二次骨折的可能性。
风险因素还包括荷尔蒙变化,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会加速骨吸收过程,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如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负重运动、吸烟和酗酒,这些习惯干扰骨形成并促进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某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的使用以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会加剧骨流失,使骨骼在多重压力下更易受损。
理解这些原因至关重要,它突出了骨质疏松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均衡营养、规律锻炼和早期筛查,可以有效减缓骨密度下降,从而降低骨折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