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来自纤维化的病理标志 蜂窝肺 是如何形成的 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的作用靶点

用户提问 |浏览430次
收藏|2025/09/21 12:56

满意回答

2025/09/21 13:18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蜂窝肺”的形成。这一标志源于肺部反复的微损伤和异常修复过程,其中肺泡上皮细胞持续受损,触发慢性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活化。在IPF中,持续的炎症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导致肺间质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成肌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在肺泡壁和间质区域,逐步取代正常的肺组织。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纤维化过程破坏肺泡结构,形成囊性空腔和厚壁分隔,最终呈现为蜂窝状的影像学表现,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导致呼吸衰竭。

蜂窝肺的形成机制涉及多重病理通路,包括氧化应激、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信号通路失调。初始损伤如吸烟或环境暴露引发肺泡上皮细胞凋亡,释放促纤维化因子,激活TGF-β/Smad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和胶原沉积。异常的修复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形成僵硬纤维束,破坏肺实质的弹性。这一过程还涉及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的浸润,进一步加剧炎症和纤维化循环,最终形成永久性蜂窝状结构,代表IPF的终末阶段。

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在IPF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作用靶点主要针对TGF-β信号通路。吡非尼酮通过抑制TGF-β的合成和活性,阻断下游Smad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它还能下调其他促纤维化因子如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临床研究表明,吡非尼酮通过这一多靶点机制,有效延缓肺功能下降和纤维化进展,改善患者生存率,成为IPF管理的重要药物选择。

匿名

其他回答(0)
0人关注该问题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