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13:1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区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震颤和僵硬。这一神经元死亡的具体分子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蛋白质错误折叠、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其中,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正常状态下,α-突触核蛋白参与突触囊泡的调控和神经递质释放,但病理条件下,它发生错误折叠形成寡聚体或纤维状结构,这些聚集物积累成路易小体,直接干扰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如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引发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损伤。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能激活小胶质细胞,促发慢性神经炎症,进一步加剧神经元氧化损伤和凋亡通路激活,最终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可逆死亡。
α-突触核蛋白的病理过程始于其构象变化,通常由遗传突变(如SNCA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如毒素暴露)触发。错误折叠的蛋白形成可溶性寡聚体,这些寡聚体具有神经毒性,能破坏细胞膜完整性、阻碍轴突运输,并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ATP生成。随着聚集加剧,α-突触核蛋白纤维化形成路易小体,占据细胞空间,抑制自噬和蛋白酶体活性,导致有害蛋白质累积。这不仅直接损伤神经元,还通过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促进细胞凋亡。α-突触核蛋白的细胞外释放可传播病理变化,引发邻近神经元连锁反应,放大神经退行过程,解释了帕金森病的进行性恶化特征。
除了α-突触核蛋白的核心作用,其他分子机制共同驱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氧化应激是关键因素:多巴胺代谢产生自由基,而线粒体复合物I缺陷加剧了活性氧积累,造成DNA、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神经炎症反应由α-突触核蛋白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如TNF-α和IL-1β),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并招募免疫细胞,形成恶性循环。兴奋性毒性、钙离子失衡和神经营养因子缺失也参与其中,最终通过坏死或凋亡通路导致神经元丧失。这些机制相互交织,突显了帕金森病治疗的复杂性,靶向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氧化应激成为潜在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