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9:36
动作性震颤是指在进行自主运动时出现的节律性、不自主振荡,根据其具体触发条件和表现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任务特异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在主动维持对抗重力的姿势时出现并持续存在,例如双臂平举时手部或前臂的抖动。运动性震颤则发生在朝向目标的自主运动过程中,其典型表现是在动作接近目标时震颤幅度增大,例如进行指鼻试验时手指在接近鼻尖时抖动加剧。任务特异性震颤仅在执行特定、高度熟练的动作时诱发,最常见的例子是原发性书写震颤,患者在书写时手部剧烈抖动,但进行其他动作则相对正常。
区分这些动作性震颤类型主要依据其触发条件和临床特征。姿势性震颤的核心在于“维持姿势”,震颤在保持某一姿势(如平举手)时持续存在,频率通常在5-12 Hz。运动性震颤的关键在于“运动过程”,尤其强调动作终末期的震颤加剧(终末震颤),频率范围较广。任务特异性震颤则具有高度选择性,震颤只由特定的熟练动作(如书写、演奏乐器、说话)引发,其他动作不受影响,这有助于将其与广泛性的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区分开来。还需考虑震颤的频率、幅度、受累的身体部位(如手、头、声音)、是否存在家族史以及是否受情绪、疲劳、咖啡因、某些药物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小脑病变)影响。例如,经典的增强的生理性震颤和特发性震颤常表现为姿势性震颤,而小脑性震颤则常表现为运动性震颤。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维持姿势、执行指向性动作及完成特定任务)是区分不同类型动作性震颤的基础,有时需借助表面肌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客观评估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