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7:14
脑梗死,俗称脑梗,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部供血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所致。在众多潜在病因中,动脉粥样硬化被广泛认定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它涉及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和脂质沉积过程,长期积累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这种病理变化常见于中大型动脉,如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是全球脑梗病例的主导原因,占所有病例的6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年龄、遗传相关,但更关键的是可修改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这些因素加速斑块形成,最终引发脑部血流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的核心机制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当脂质和炎症细胞在动脉内膜积聚成斑块后,这些斑块可能突然破裂,暴露内部物质,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形成血栓。血栓迅速阻塞脑动脉,切断氧气和营养供应,引发局部脑组织梗死。例如,颈动脉斑块破裂是常见事件,可导致大脑中动脉区域大面积缺血。这一过程往往无声无息,但风险随高血压、吸烟和肥胖而加剧,强调了早期检测和干预的重要性,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稳定斑块,防止灾难性后果。
尽管动脉粥样硬化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病因也贡献于脑梗的发生,包括心源性栓塞和小血管疾病。心源性栓塞源于心脏问题,如心房颤动,导致血栓脱落并随血流阻塞脑动脉,约占脑梗病例的20%;小血管疾病则涉及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范围腔隙性梗死。这些次要病因常与动脉粥样硬化交互作用,例如高血压同时加重两种病理。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梗在发病率中遥遥领先,尤其在老年人群,凸显了聚焦主要病因进行预防的必要性。
预防脑梗的关键在于针对性管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通过控制高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糖尿病和戒烟,可显著减缓斑块进展;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规律锻炼也至关重要。早期筛查如颈动脉超声能识别高危个体,结合抗血小板药物干预,可降低脑梗发生率达3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梗的最主要病因,要求全社会加强健康教育,推动主动防控,以减轻这一全球健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