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07:06
耳鸣和脑鸣是两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许多人误以为它们发病原理相同,但深入分析揭示出本质差异。耳鸣通常表现为耳朵里持续听到的嗡嗡声或铃声,源于听觉系统功能障碍,如耳蜗损伤或神经信号异常;而脑鸣则是一种大脑中电击般的短暂感觉,常与抗抑郁药戒断相关,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这种混淆源于两者都涉及大脑处理,但病因和机制截然不同,需要区分以避免误诊。
耳鸣的发病原理主要与听觉通路有关,核心是外周或中枢听觉系统的损伤引发异常神经活动。当耳蜗毛细胞受损时,例如由噪音暴露或老化引起,听觉神经会自发产生异常电信号,大脑听觉皮层错误解读为真实声音,导致持续耳鸣。神经可塑性变化,如大脑补偿性增强对无声环境的响应,进一步加剧症状。这种机制常见于听力损失患者,占病例的90%,涉及耳蜗、听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连锁反应。
相比之下,脑鸣的发病原理聚焦于神经化学失衡,特别是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骤变。在抗抑郁药如SSRIs戒断过程中,血清素水平快速下降,扰乱神经元间的电传导,导致短暂电击感或“zaps”。这源于大脑中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波动,影响情绪调节区域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而非听觉系统。研究显示,脑鸣多见于药物依赖者,机制涉及GABA和谷氨酸系统的失调,与耳鸣的听觉起源形成鲜明对比。
耳鸣和脑鸣的发病原理并不相同:耳鸣根植于听觉系统损伤和神经可塑性,而脑鸣源于神经递质失衡和药物戒断效应。这种差异意味着治疗方法各异,耳鸣需听觉疗法或助听器,脑鸣则通过药物调整或行为干预。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精准诊断,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