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10:29
在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下,自动驾驶汽车道德算法的设计必须摒弃追求完美伦理解决方案的幻想,转而寻求在不确定性和技术限制中可操作、可验证且社会可接受的伤害最小化路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动态、分层且透明的伦理决策框架。算法应基于概率风险评估而非僵化的预设规则。这意味着车辆需持续收集并分析环境数据(如行人数量、速度、位置、障碍物类型),利用传感器融合与机器学习模型实时估算不同行动方案可能造成的伤害概率与严重性,选择预期总伤害最低的选项。这要求强大的感知能力和高效的计算能力,在资源受限时,算法需明确设定风险评估的边界条件,例如优先处理高置信度、高威胁的预测对象。
算法设计必须严格遵循“非歧视性”原则,避免将人类特质(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作为伤害计算的核心变量。价值判断应交由广泛的社会讨论形成共识,并通过立法或行业标准确立基础伦理准则(如优先保护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在具体情境中,算法应聚焦于物理伤害的可量化最小化(如减少碰撞动能、避免二次事故),而非进行无法达成共识的生命价值比较。面对类似“电车难题”的极端场景,算法应设定明确的“伦理防火墙”——例如优先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车内乘员安全作为基础底线,在此之上力求减少外部伤害。
透明度和持续迭代至关重要。算法的核心逻辑(非具体代码)和决策依据应可被审计与解释。建立独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结合大量仿真测试和有限道路数据,不断验证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正。资源有限性要求算法具备“优雅降级”能力,即在传感器失效或算力不足时,能依靠保守策略(如减速停车)最大化安全冗余。承认技术局限性和伦理困境的不可避免性,通过务实、可验证的伤害最小化策略,辅以社会监督与迭代演进,才是资源约束下自动驾驶伦理算法设计的可行之道——它不提供完美的道德答案,但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